言论

温柔坚定者——敦阿都拉/蔡晓薇

前首相敦阿都拉巴达威的离去,不仅是一个时代的正式结束,更是对温和、廉洁、理性政治的一次集体缅怀。

阿都拉的政治生涯从敦拉萨时代开始,但真正进入核心权力圈,是在敦马哈迪任首相期间。他曾被马哈迪任命为教育部长、国防部长、外交部长及副首相。

2003年,马哈迪宣布退位,钦点阿都拉为继任者。两人的交情一度深厚。但在阿都拉出任首相后,因施政理念分歧而渐行渐远。

马哈迪不满阿都拉撤销部分大型发展计划,并公开批评他的领导风格过于温吞。2006年后,两人关系明显紧张,马哈迪甚至带头要求其下台。

宽容态度赢尊重

然而,阿都拉始终以尊敬长辈的姿态回应批评,从未以激烈语言反击马哈迪。这种宽容态度也为他赢得了许多人的尊重。

不同于马哈迪的强人作风,阿都拉善于倾听、讲求共识。虽然他曾被称为“睡觉首相”,但这一标签掩盖不了他在推动国家现代化方面所作的努力。

改革的推动并非易事。阿都拉任相期间,纵使面对体制内保守派的阻力,也遭遇经济放缓与国际油价波动的考验,但他从未放弃以柔克刚的信念,努力为大马开启更多对话与改革空间。

在纷纷扰扰的政治舞台上,阿都拉是罕见的“温柔坚定者”。他不以声高气盛夺人,而是以理性与温和赢得人心。

他卸任后也不恋权,回归家庭与社会服务,包括创办智库、提倡回教教育、参与慈善活动等,继续以另一种方式为国家贡献力量。

政治可以不喧哗

正如首相拿督斯里安华悼念阿都拉时所说:“敦阿都拉不仅是一位具有伟大灵魂的政治家,在经常令人恐惧和窒息的政治动乱中,他总带着一股镇定的力量。”

无论政治风云如何变幻,阿都拉所代表的温和力量,已成为马来西亚民主演进中的一段温暖记忆。他所带来的,不只是政策与改革,更是一种政治人格典范。

阿都拉以行动证明:政治可以不喧哗,改革可以不强硬,而国家,依然可以前行。

 

 
 

 

反应

 

灼见

【灼见】阿都拉记忆戛然而止/杨善勇

才刚天黑,报道证实年已耄耋的前首相敦阿都拉走了。悲伤的消息传得很快,网上和手机铺天盖地都是配上他一张张经典的容颜 ,发自这里和那里,不吝溢美之词的悼词,缅怀他待人处世的温文儒雅。

说来他的神情、言语动作,确实那样。台上的他说话轻声细语,做事也不夸张。台下,他既不带怒气,似乎也无意征服。庄严的国会发言,越显慢条斯理;像旧时代长辈开口,总是言辞温厚,不见高音。

也许是出身公务员的职场历练,也许是淳朴家风长年的教诲,尽管从政那么多年了,他不剑拔弩张,也不雷厉风行。纵然后来他坐在布城的权力中心,显然没有忘记他处处失意的日子。

尝试改革不果

是个有心人,也是聪明人,机制的窠臼他其实看得清清楚楚,深切体会了制度的缺失,上任首相之初,他曾经非常用心地尝试改变这个国家。他试图修复司法独立,动手想要逐步改革行政的沉痾宿疾,顺手打开新闻自由的缝隙。可惜种种尝试没有全盘做成。

然后,粉丝炽热的温度渐渐冷了。江湖多么难听的说话,没有分寸的嘲讽,层出不穷。当年提拔他的老上司也率众回马一枪,公开奚落。跟着江湖出现那些一言难尽的拉扯,我们都陆陆续续听说了。

有的学者因此怪罪他的魄力不足,其实他只是受制于这部机器的标准作业流程。他只能以走一步退半步的速度向前。太快后面追不上,太慢终点则不达,那么要怎样才算刚刚好?

他开始踟蹰了。记者会上眼神难掩他在高处不胜寒的落寞,最终接受同在B队的老战友慕沙所言:“与其继陷泥沼,不如及早抽身。”他决定决心不玩了,着手部署卸任。

接受宿命安排

他片刻都不想留了,但求可以体面离场。毕竟,他这辈子,是个绅士,循规蹈矩,顺境敬天,逆境顺天。他相信“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接受宿命的任何安排,坦然面对。

世寿天命,如今他平静而去,属于他的记忆也戛然而止,留下褒贬都有的历史评价;还有一份始终不想利用刀光剑影执政的温柔:那民主的绮丽,总是在孤单里;明明是想靠近,为何他的心,偏离那么远?

反应
 
 

相关新闻

亚亦君令补选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