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失守,比亚迪主导?/陈万诚
特斯拉最近过得不太顺。销量下滑、股价重挫,甚至因其总执行长马斯克的言行在欧美引发抗议浪潮,被一些示威者讽刺为“纳粹车”。
然而,对特斯拉构成最大威胁的,或许不是政治争议,而是来自中国的技术挑战。
中国电动车巨头比亚迪最新宣布,其“超级充电平台”只需5分钟便可充满足够电量,支持车辆行驶260英里。
这一技术突破,不仅远超特斯拉目前最快的充电系统,更可能改写整个电动车行业的竞争格局。
“弯道超车”主角易位
过去,特斯拉凭借领先的电池技术和设计理念,引领全球电动车潮流,但现在,技术“弯道超车”的主角易位。
比亚迪之外,小米高调入局,其电动车与智能生态深度融合,强调用户体验;另一家新兴势力小鹏汽车则宣布扩大产能,年内产量预期提高300%。
这些举措显示,中国电动车品牌不仅价格更具竞争力,产品本身也更贴近新时代消费者的使用习惯。
这一趋势对马来西亚而言,意义重大。我国电动车政策正在加速推进,政府鼓励绿色转型、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也吸引国际品牌进入市场。
目前,特斯拉仍是马来西亚电动车市场的“高端代表”,但未来5年,随着中国品牌的全面布局,本地消费者面对的将不再是“要不要买电动车”,而是“买哪一国的电动车”。
在性价比与技术体验之间的竞争中,中国制造逐渐摆脱“低质”的旧印象,以“高质低价”姿态重新定义市场。
马来西亚不能忽视这股变化带来的产业与政策启示。
首先,“第一不等于永远领先”,特斯拉的例子说明,唯有持续创新才能维持优势。
其次,“中国制造”正在从成本优势走向技术优势,这对本地汽车生态构成实质性挑战,也带来合作机会。
最后,政策制定者应未雨绸缪,在吸引外国品牌投资的同时,积极推动本地研发与零部件产业发展,让马来西亚在这场全球电动车竞赛中不仅是“市场”,更能成为“参与者”。
品牌忠诚度无关政治
即使特朗普亲自购入特斯拉、公开力挺,也无力挽回其连跌不止的股价。事实证明,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终究取决于产品本身,而非政治立场。技术领先才是长期护城河,而这一护城河,特斯拉正在失守。
在电动车领域,领先的时间窗口从不长久。今天的比亚迪或小米,或许正是下一个时代的行业主导者。问题是:马来西亚准备好迎接这个新时代了吗?
全球化新拐点/陈万诚
英国议会近日通过紧急法案,将陷入困境的英国钢铁公司重新国有化。首相斯塔默宣称:“英国钢铁的未来关乎国家安全。”这一政治举动象征意味浓厚,却难掩产业结构的深层问题。
该公司由中国景业集团持有逾十年,每年亏损高达2至4亿英镑。今年,景业决定停供原料、不再输血,导致英国境内最后一座高炉濒临停产。政府在最后一刻仓促介入,甚至不惜在周末召开国会会议以加速接管。
在西方舆论中,越来越多声音认为全球化是“天真的幻想”,让外国掌控关键产业,被视为一种“危险的失败”。
推动亚洲国家崛起
贸易开始被重新定义为零和博弈,而非互利合作。但对马来西亚这样的出口导向型新兴经济体而言,我们必须冷静思考:全球化真的终结了吗?我们是否也该仿效西方,全面走回本土制造与国家保护的路线?
过去30年的全球化虽然存在不平等,但却是推动亚洲国家崛起的关键力量。
从中国制造到越南组装、再到马来西亚的电子与半导体产业链参与,都是跨国资本、技术与市场整合的成果。
如果没有全球分工,我们不可能在短短几十年内实现如此剧烈的经济跃升。
当欧美政客批评全球化让本地工人失业时,他们更应反思的是自身对再分配、教育与社会保障机制的长期忽视。
把所有责任归咎于贸易,再以“国家安全”为名限制投资与技术流动,只会沦为新保护主义,进一步阻碍全球复苏。
一体化转变区域集成
马来西亚必须在“全球化裂变”中保持战略灵活。确实,地缘政治竞争正在重塑供应链,区域化趋势日益明显。
但我们应思考的不是闭关自守,或回到国有主导重工业的旧梦,而是参与一场更有韧性、多元与区域协同的新全球化。
全球化未死,只是路线已变。传统“一体化”逐渐让位于“区域集成”。
东盟正好处于中美之间的战略缓冲带,成为企业推行“中国+1”战略的重点布局区域。《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生效后,马来西亚凭借其市场开放和制度基础,持续吸引外资。
因此,我们不应盲目复制西方的反全球化情绪,而应问自己:我们准备好了吗?我们的基础设施、劳动力与政策环境是否足以吸引高附加值制造转移?我们的中小企业能否融入国际供应链?我们是否能在安全考量与开放之间取得平衡?
全球化未死,它只是换了路线。关键在于我们是否看清方向,并把握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