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大举措掀房产新篇章/林景清
许多人引颈期待许久的国家房屋政策2.0,终于在展延数个月后推介,把大马房地产领域迈向2025年的愿景和目标呈现到大家眼前。
同时,政府也开始整顿旗下的各个可负担房屋项目,确保未来推出的房屋单位能够更贴切地迎合市场需求,从而解决困扰房市已久的各个问题。
从近期的这两大举措来看,相信这将推动房屋领域进入一个新的篇章。
数年前开始逐步陷入低迷的房市,在这段期间开始浮现出许多根本的问题,当中就包括最令人关注和担忧的买房能力下降和房屋滞销的情况。
其中,买房能力走低的问题,早在2014年就敲响警钟。当时国库控股研究机构公布的报告就指出,2014年房价的中位数是国人家庭年收入中位数的4.4倍,超出了国际指标的3倍,因此属于严重负担不起的水平。
去年滞销房屋增48%
另一方面,房屋滞销的数量也持续地在攀高。根据国家产业资料中心数据,我国的滞销房屋数量在去年第三季写下新高,报3万115个单位,比2017年同季的2万304个单位高出48.35%。
在人民买不起房、发展商又面临房屋滞销窘境的情形下,房市供需失衡的问题就日趋严重。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如今的政府延续、改善与整顿了许多可负担房屋项目,让这些新建的房屋单位能在地点、价格、户型和面积等方面,更好地迎合目前买家的口味。
计划易名更照顾直辖区人
其中一个值得赞许的可负担房屋项目,就是从“直辖区可负担房屋计划”(Rumahwip)易名为“直辖区住宅房屋”(Residensi Wilayah)的项目。
联邦直辖区部长卡立沙末日前指出,这项举措旨在响应该部致力为直辖区子民提供更舒适房屋单位的目标。
据他所说,这些房屋单位的价格最高是30万令吉,面积将扩展至900平方尺,且项目的密度也将调低。
联邦直辖区部在未来3年将兴建10万个直辖区住宅房屋单位,若顺利推行,相信这能够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不会对房屋供应造成太大的冲击。
然而,我希望有关部门在推出可负担房屋项目方面要“与时俱进”,时刻紧贴市场对房屋的需求状况,且对于推出的房屋数量要拿捏准确,避免盲目推出大批项目,因为这样会造成更大的问题。
直区住宅房屋迎合新鲜人
政府推出的可负担房屋计划也分成很多种类别,其中像直辖区住宅房屋项目,其实大部分买家并非B40收入阶层,而是那些事业刚刚起步的专业人士和职场新鲜人。
这阶层的买家因为刚进入职场不久,还未储蓄到足够购买一套普通房子的金钱,因此往往陷入买不到房的窘境。
所以,坐落在市区的直辖区住宅房屋项目,就能够帮助到他们度过这个艰难的阶段。
对他们这些家庭成员数量不多的买家来说,一个900平方尺的公寓单位可说是刚刚好,而且房价属于他们的可负担水平内,也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
其实,直辖区住宅房屋项目和其他私人楼盘的分别并不大,很多公共设施甚至还可以跟私人项目媲美。
日后换房“踏脚石”
同时,这些房屋可以作为他们日后换房的“踏脚石”。将来他们事业稳定与储蓄到足够的资金后,就能脱售这个房价已经增值的单位,来购买一间较大和较昂贵的房子。
尽管很多人都不太喜欢政府对这些项目设下10年的禁售期,但事实上这个禁售期是一个很好的政策,因为这可以杜绝炒房活动,也能确保业主在日后取得比较可观的房价增值幅度。
政府应加速审批
在政府积极改善和推行可负担房屋计划的当儿,我希望有关部门也能够提升这些项目的审批效率,从而鼓励更多私人发展商加入这个兴建可负担房屋的行列。
一些可负担房屋项目在改善之后,可能会加入一些新的要求,需要发展商遵守。
无论如何,我希望政府不要再因为繁文缛节,导致审批过程出现拖延数个月甚至好几年的情况。
因此,希望政府改善有关部门在这方面的效率,甚至探讨制定一个标准作业程序,让审批过程可以尽快完成,从而让有关项目能够早日动工。
如果项目无法及时推出和完成,就会影响房屋供应,这样不仅会导致很多人找不到合心意的房子,也会促使房价不断上涨。
另一方面,我鼓励负责兴建可负担房屋项目的发展商,提供跟私人项目同样优良的规格和素质,同时在允许的情况下,提供保固和维修期。
这样一来,才能帮助这些刚在社会起步的阶层,得以找到一个落脚之处,并且逐步提升本身的经济水平。
对于发展商来说,要达到这个目标和提供这些服务并不困难,只要政府能在合理的时间尽快审批发展项目,就能为业者省下许多的成本和开销。
而这些节省下来的资金,也将顺理成章地转嫁给买家,让他们能够享有更优惠的房价、品质更良好的房屋和更好的服务。
居外IQI:人均投入RM85 大马领跑东盟可负担房屋建设

(吉隆坡5日讯)根据居外IQI最新数据,在扩大可负担房屋建设方面,马来西亚在东盟国家中处于领先地位。
该公司联合创办人兼集团总执行长卡希夫安萨里表示,大马在人均可负担房屋投资方面达到了每人85令吉,远高于东盟多个国家,比印尼高出 550%,比菲律宾高出 840%,展现出强劲的投入力度。
这是IQI首次对东盟各国的可负担房屋预算及人均支出进行比较。
他说,报告探讨可负担房屋的定义、政府投入情况及私人企业在建设房屋中的作用,并显示大马在这方面超越区域多数国家。
卡希夫安萨里表示,尽管大马人口约3400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达5万1001令吉,资源有限,但政府仍在可负担房屋方面投入大量资金。
他说,在2024年财政预算案中,政府就拨出高达28亿5000万令吉,在东盟国家中,仅有3个国家的投入超过大马。
他提及,这些拨款已取得成效,大马很可能实现第12大马计划中,到2026年前建造50万间可负担房屋的目标。
“这个目标在公布时似乎过于雄心勃勃,但到去年9月已经完成了44万3259个单位,这意味着剩余不到6万个单位须于今年和明年内建成。”
他补充,这个数字相当于全国约100万个单位可负担房屋缺口的50%。
卡希夫安萨里表示,与其他国家想部,大马的成就尤为突出。在东盟地区,柬埔寨、寮国和缅甸几乎没有政府主导的可负担房屋建设计划。
房价更具竞争力
吉隆坡的公寓价格相较于年收入而言,大马的投资有助抑制房价上涨。与雅加达、河内、曼谷、马尼拉及新加坡相比,吉隆坡的公寓价格相对年收入而言更便宜。
此外,和东盟其他大城市相比,吉隆坡的房价比河内、曼谷和马尼拉更有竞争力。
大马今年担任东盟轮值主席,主题为“包容性与永续性”,可负担房屋正符合该主题。凭借在该领域的强劲表现,大马有望引领东盟国家。
他指出,与其他东盟国家相比,大马政府对住房可及性展现高度承诺,尤为关键的是,预计到2030年将有140万人迁入城市。
在2024年,大马拨款28亿5000万令吉发展可负担房屋,而东盟其他六国投入较少,有3个国家几乎没有投入。
这一对比表明,大马将可负担房屋视为优先事项,但东盟其他国家的重视程度则不尽相同。
“新加坡在可负担房屋上的支出远高于马来西亚。然而,新加坡的大多数公共房屋实际上是面向中等收入家庭的,而非低收入家庭。
“超过80%的新加坡居民居住在政府组屋,而新加坡仅有5%的土地用于私人住房开发。”
卡希夫安萨里表示,展望未来,大马凭借经济增长、创新策略及智能城市规划,有望进一步扩大可负担房屋供应,满足全国日益增长的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