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国民储蓄困境警钟/南洋社论

最新调查数据显示,马来西亚高达61%国民无法立即拿出1000令吉应急资金,这一比例较2021年的47%显著上升。

若叠加收入中断后,仅有18%家庭储蓄能支撑超过半年、35%民众自认缺乏财务保障等数据,这幅经济图景已非单纯的统计数字,而是直指社会脆弱性加剧的结构性危机。

民众储蓄能力低,直接冲击国家经济动能。根据调查,56%民众认为收入不足,是财务困境的主因,而物价上涨(33%)与收入不稳定(37%),更使收支失衡恶化。

当家庭收入大部分用于基本消费,必然导致内需市场萎缩——民众减少非必需支出,企业投资意愿下降,经济陷入低增长循环。

更深层的危机在于金融系统脆弱性。40%民众仅依赖家庭储蓄应对风险。这意味着一旦经济下行或遭遇天灾,大量家庭将被迫借贷或变卖资产,可能引发个人债务激增与资产价格波动。

2020年疫情中,马来西亚家庭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例已达93%,若新一轮危机爆发,金融系统恐难承受冲击。

天灾应对能力不足

经济脆弱性正转化为社会矛盾。调查显示,低收入群体比例扩大,而贫富差距在疫情期间进一步加剧:2022年基尼系数回升至0.41,突破十年最低点。当多数人挣扎于温饱线时,社会不满情绪必然滋生。

历史经验表明,贫富差距与社会犯罪率呈正比,巴西与南非等国的教训警示:若放任经济鸿沟扩大,治安恶化与族群对立将威胁国家稳定。

更迫切的风险来自天灾应对能力不足。马来西亚水灾频发,2021年雪兰莪大水灾造成61亿令吉损失;最近的柔佛州大水灾同样造成惨重损失。

如今多数家庭储蓄不足,难以支撑灾后重建,政府救灾支出将大幅攀升。当个人、家庭与政府三层财务安全网同时薄弱,一次重大灾害便可能引发连锁性社会崩溃。

要扭转这一趋势,政府需超越短期补贴思维,启动三方面结构性改革:

第一,重构收入分配制度,提升底层造血能力。56%民众将困境归咎于收入不足,反映当前1700令吉的最低工资标准,与最低工资标准与生活成本严重脱节。政府应建立工资与通胀联动机制,并扩大“渐进式薪金制”覆盖范围,通过补贴鼓励企业为低收入者加薪。

第二,编织多层次社会保障网。当前仅有55%劳工参与社险机构计划,非正规就业者保障几近空白。政府可参考泰国“国宅保险计划”,将零工经济从业者纳入强制性保险,并通过公私合作推出微额保险产品。

提升社会韧性非负担

此外,应设立“国民应急基金”,允许民众在失业、疾病或灾害时申请无息贷款,避免家庭因突发危机坠入债务陷阱。

我们认为,61%国民的财务困境,实为马来西亚发展模式的警钟。

当经济增长的果实无法惠及多数人,GDP数字便失去意义。政府需意识到,提升社会韧性绝非财政负担,而是对国家未来的投资。

唯有让民众真正拥有应对风险的底气,马来西亚才能在动荡时代中稳步前行。

 

 
 

 

反应

 

财经新闻

【南视界】快退休了钱不够用 投资还来得及吗?

根据马来西亚公积金局的数据,想过上体面的退休生活,至少需要39万令吉储蓄。但现实是,大多数人的存款远远不够,目前仅有36%的会员达标。

面对即将退休的财务压力,投资翻盘的想法虽诱人,但短期内收益的不确定性,加上市场波动风险,可能导致亏损。

更适合的策略是 分散投资,稳中求进:

·固定收益工具(50%):公积金、债券等提供稳定回报;
·股票投资(40%):选择优质蓝筹股或指数基金获取长期增长;
·高息定期或货币市场基金(10%):保持流动性,作为应急备用。

谨防高收益骗局,“稳赚不赔”的承诺往往意味着高风险。在投资前务必咨询专业人士。

此外,增加收入也是重要策略。出租闲置资产或兼职工作,都能为储蓄增添助力。

临近退休并非终点,而是重新规划的起点。只要合理管理财务,未来依然充满可能!

反应
 
 
亚亦君令补选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